
原文出處-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版權所有)
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11407
台灣人文是中華藝術文化的薈萃之地..
如果你想要探索五千年文化的多樣面貌,或者體驗台灣社會中愉悅及和諧的生活,那麼你一定要來趟台灣之旅。體驗台灣藝術性奇觀那無止盡的變化,最棒的就是不管你喜歡什麼,舉凡民俗節慶,宗教信仰,傳統技藝或是現代藝術,全都是隨手可得的!
而且台灣的所有區域,包括北部,中部,南部,東部,甚至離島都能展現各自獨特的地方特色,這些特色各自獨具風味卻又圍繞於一個共同的文化核心,這正是台灣魅力的來源。
布袋戲
布袋戲是台灣重要的傳統表演藝術之一,是集雕刻,美術,文學,掌技,音樂,口技於一身的綜合性藝術表演。
將各種人物的戲偶以木頭,布料及各種配件製作,託於掌上搬演,再配以說,唱表演戲劇的演出方式,所以又稱為掌中戲。布袋戲的欣賞重點首推口白與操偶,由於木製的戲偶本身並沒有生命,沒有表情,通過表演者精湛的操偶技術,賦予其生命才能栩栩如生如生的如生。除戲劇表演之外,布袋戲表演時,戲台和戲偶就是一個精緻的雕刻與彩繪藝術,所以觀賞布袋戲就是欣賞一種綜合藝術。
油紙傘
油紙傘在客家人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除遮陽避雨外,更是心中吉祥的象徵,在美濃人眼中,送傘象徵著吉祥,高貴的情誼。
因為在油紙傘的油紙二字和“有子”諧音,加上傘中有四人,且繖形圓滿,因此,帶有多子多孫的祝福之意。所以在男孩16歲成年禮時,或者女兒出閣,即贈與一對紙傘,象徵團圓多子多孫之意,加上它具有傳統純樸的風味,純手工製作手法,較一般的民俗工藝品更為精緻也可以意涵。
美濃是台灣油紙傘的故鄉,所以若在下雨天時,看到美濃街上有人撐著油紙傘,可別覺得奇怪,因為油紙傘不但代表美濃人對鄉土的濃厚情懷,也是讓他們特別驕傲的技術與藝術。
捏面人
捏面人是一項非常具有中國民族色彩的傳統技藝,又稱為“米雕人”,其材料為糯米粉糰,麵粉團,蒸熟後運用,造型多以傳說故事或人物及動物花鳥為主,現今又加上卡通,漫畫人物,由於色彩鮮豔和可以食用,所以經歷到兒童們的喜愛。
它最初出現在中國山東河北一帶,在宋朝元朝的時候民間宴會的宴會,常在入席前,利用麵粉捏制各種人物鳥獸,供客人們當作一種席前招待。到了明末清初,每逢冬臘廟會趕集的時候,就會有背著長架小箱,以各種色面捏製成各種人物蟲鳥的捏面人師傅出現了。今天的捏面人已經成為一種收藏和把玩的藝術品,而不再只是廟裡供桌上的祭品了。
吹糖
吹糖以麥芽糖為主要材料,在鍋裡溶化,呈半膠狀時取起擠成中空的球狀,並抽出一條距離的管子,管子就冷卻成為固體,捏在手中的糖團仍是高溫軟軟地,做吹糖的師匠,雙手十指並用,一會兒挽救,一會兒壓,那條抽煙的管子,輕含在嘴唇裡吹著,短短三四十秒間一隻栩栩如生如生如生的可愛的小動物便出現了。
吹糖的手藝雖然很快就能學會,但要得到竅門就得費上一番工夫了。
中國結
中國結的起源,目前可以查考初始的資料,可以溯源到1萬8,000年以前的舊時代晚期,從北京山頂洞人文化遺跡中出土的一枚長約8.2公分的骨針,以及一些穿孔的貝殼,石珠,顯示當時的人們已取代縫紉的技能和審美的觀念。
繩結除了可以束縛東西,在文明的發展過程中,也曾經擔任過記事的工具;而在日常中,除了擁有一些實用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其特殊的藝術價值。民國69年(西元1980年),台灣一群熱愛結繩藝術的朋友,將中國歷代流傳下來,既富裝飾功能,又具實用價值的傳統節子,多方面堆積收集,長長的研究創新,認為其外觀對稱,含蓄,精巧,變化之美,可以代表中國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將其命名為“中國結”。
香包
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過端午節,而在所有的端午的習俗中,最富於靜態美和溫馨氣息的莫過於製作和放置香包。殺菌作用的雄黃,艾草,菖蒲研成粉末,用布包起來戴在胸前,利用它散發來的香氣使夏天的蟲菌不來侵擾,這就是香包的起源。
它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民間認為五月氣候濕熱,多生疾病,每逢端午節這一天,除了掛艾草,吃,子,劃龍舟外,孩子身上還掛著香囊,當時以艾草剪成老虎的形狀,或者剪裁布放置小老虎,貼以艾葉,故名艾虎香囊(今稱香包)。
今日這些吉祥物雖已不重昔昔日辟邪去病的功能,但仍具有「懷古,念舊」之科研意義,並兼具實用性和裝飾美,在端午節仍是一個甚為應景,普受喜愛的飾物。
陀螺
陀螺,是一種鐘形,木製,能在地上轉動的玩具。中國在宋朝時,就已出現一種類似陀螺的玩具,叫作“千千”。
抽陀螺,是一種相當古老,現代人仍然很喜歡的遊戲。抽陀螺的方法非常簡單,陀螺的形狀,是一個錐形形的短木,上端微微隆起,下端尖銳。玩時,把它放在地上,用一根小鞭兒抽它,使它旋轉,一面轉一面抽,就會轉個不停。
由於時代進步,製作材料不同,大家玩的陀螺各式各樣樣,且玩法也有不同,尤其是在“木陀螺”方面,由於成人的參與,陀螺愈玩愈大,從幾公克到三公斤,六公斤,幾公斤,三十公斤,甚至到七十二公斤,九十多公斤的,都有人玩。在桃園大溪仍保有這一個相當特殊的民俗體育,當地人幾乎從小到大都會抽陀螺,福仁宮的一代陀螺王所展示的陀螺大的可達性120斤,打陀螺用的麻繩比拇指還粗。下次你有機會到大溪,除了逛老街,看木器,買豆干外,別忘了看大溪陀螺喔!
風箏
風箏的起源,相傳在古代中國有一位農夫,在斗笠上系上繩線,無意中被風吹起的構想。但是又有人說,是有人看到蜘蛛絲,恰巧黏住一片落葉,風吹而飛揚起來,所引發的靈感。在台灣,據說古時候曾用麵包樹的葉子做過風箏。
傳統的風箏,以竹條和棉紙製成,取棉紙繪色容易且質容易操作之優點,而紙做風箏卻容易破損。通過時代變遷,現多以塑膠布或尼龍布製作風箏,不怕雨淋且耐久,造型上有平面的一般風箏及立體的龍,蜈蚣…等,栩栩如生。由於放風箏必須在野外或空曠的地方,所以除了可以幫助兒童的生長發育,也可以享受大自然的樂趣,使你忘掉一切的煩惱,消除疲勞,是一種老少咸宜的運動,也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民俗活動。
扯鈴
扯鈴是中國傳統的民俗技藝之一,也是相傳已久的童玩之一,是一種適合男女老少的運動。最初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在全國各地流行了,但是一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描述扯鈴的文獻出現。它的花樣繁多,名稱也因地而異,所以古時候又叫扯鈴為「空鐘」,「天龍」,「抖牛」,「地鈴」 ,“空竹”,“響鈴”等等的名稱,現在我們通稱為扯鈴。扯動時在分開繫著一段的棉線上加速轉動,由於空氣的流轉而發出嗡嗡的聲音,經驗豐富的表演者,不但能展現更多美妙的動作,如纏,繞,拋,迴旋,甩,傾斜及接等,甚至能結合舞蹈動作,使人目不暇給,精彩萬分。
書法
書法是中國最生活化也最為世人欣賞的藝術,是中華文化的精髓。
書法,以漢字為表現的對象,以毛筆為表現工具的一種線條造型藝術。許多人欣賞書法的角度不同,有從文字書寫的工整來看,有從其形體變化的美來看,也有從一幅作品,經常可以由於個人的觀點和欣賞角度不同,而體會出不同的意境之美。所以,學習書法不但可以怡情養性,變化氣質,訓練審美及觀察,判斷的能力,更能培養恆心,毅力的定靜功夫。
人文風情
多元族群融合的文化
台灣的歷史至少可上溯至7,000年前。大約4,000多年前,南島語係原住民的祖先先後,陸續漂流到台灣,成為目前所知台灣最初的居民。從13世紀起,澎湖地區便開始有漢人活動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西洋人到遠東地區進行殖民,貿易活動,台灣由於位於東亞陸域與海域交點,遂成為當時東,西方各勢力的交集點。
17世紀前期,荷蘭人進駐安平(今台南),建立據點,開始在台灣進行傳教,貿易及此項生產活動,並招募大陸沿海地區的漢人來台墾殖,開啟台灣多族群歷史的開端。 ,在短期的鄭氏政權時期及清朝統治的兩百多年間,漢人移民逐漸增加,在台灣形成漢人社會。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擴張的浪潮下,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在日本殖民統治的50年間,台灣社會逐漸由傳統社會走向現代社會,民國34年(西元1945年)轉換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脫離異族殖民地統治。20世紀後半期,在歷史的交錯中,台灣歷經了台灣的歷史發展根本從台灣本身的發展脈絡或放在世界的歷史脈絡來看,都有其特殊之處,也吸引著世界各國歷史學者的關注。
風俗民情
台灣發展的過程中包括了原住民,早期中國閩南,客家移民,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和最近的中國大陸移民,而此地人民重大傳統文化的保存,也逐漸發展出新的文化。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隨身政府播遷來台的新移民,籍屬各省區,語種複雜,但大體都能以“官話(mandarin)”溝通,在台灣稱“國語”,在海外稱「華語」。經歷教育的普及,「官話」已成為台灣各族群的共通語。
而台灣族群由於以閩南人居多,因此會說閩南話(福佬話)的居民也不少。人數較多的客家人與各族原住民,也都保有其族群所特有的語言。日本殖民統治達半世紀之久,許多老一輩在光復前接受日本教育的居民即將說一點日語。
台灣最普及的外語是英語,為國民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但外國遊客植入計程車時,還是先將目的地以中文書寫再拿給司機看,是眾多保險的作法。
此外,台北是學習中文的絕佳地點,有許多語言學校提供中文教學,由鍾點課程到授與學分的大學課程都有,所以許多歐美人士會利用度假或花一,兩年的時間來台灣學習中文。
文化信仰
最早興起
當時台灣海峽風浪很大,所以移民們都攜帶神像,香火,香灰作為護身符,其中以媽祖神像最多,因為媽祖是海神,所以神像常被安置在船上,以祈求她保護航海安全。
而在開墾初期,由於野地醫藥不發達,一旦有疾病流行,就會造成很多人死亡,所以有人都信仰瘟疫之神“王爺”。王爺又稱“千歲爺”,“府千歲”,有很多不同到了之後,村落漸漸繁榮信徒就興建各種各種各樣的,來感謝神的保佑所以媽祖和王爺也就成了台灣替換供奉神明的二大系統。在當時,以前幾乎是居民的信仰中心,而且兼具教化,救濟等功能。
宗教藝術殿堂
除了空間規劃和形式佈局有一套複雜的規矩外,還包含木雕,石雕,泥塑,陶藝,剪粘,彩繪,書法……等裝飾,這些裝飾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體現出中國人趨向吉避凶,祈望教化和自我表彰的人生觀,充分展現出民間的豐富內涵和精神文明的宗教藝術。
求神問卜
在台灣的廟裡,經常會看到一些求神問卜的儀式。例如:信徒有所祈願或想卜知好壞,就會在神佛面前點上一柱香,默念自己的名字,生辰,住址和疑惑的事,用「擲筊」方式請求神佛指點。「筊」是一對以竹根或木做成的彎月形卜具,凸面為陰,平面為陽,把它們輕拋到地上,一陰一陽叫做“聖筊”,代表好現象;二陽叫做“笑筊”,表示不好不壞;二陰為“怒筊”,表示不好。
此外,還有一種是“抽籤”,“簽”是由竹片鑄造的長條形卜具,籤上有一個號數。經過搖動後,可以撤出在籤筒中最高位的簽,然後再扔筊請示神佛,若3次都是聖筊,就可以可依簽號找籤紙,得到指點,而且穿透的取代中,也都有專人可解簽中含義。